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丨嫩水古城韵悠长——解码“鹤城”齐齐哈尔的文化自信样本
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丨嫩水古城韵悠长——解码“鹤城”齐齐哈尔的文化自信样本
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丨嫩水古城韵悠长——解码“鹤城”齐齐哈尔的文化自信样本新华社哈尔滨7月6日电 题:嫩水古城韵悠长(yōuzhǎng)——解码“鹤城”齐齐哈尔(qíqíhāěr)的文化自信样本
新华社(xīnhuáshè)记者顾钱江、张玥
嫩江如碧色绸带,蜿蜒穿过肥沃的松嫩平原,注入松花江。江畔明珠齐齐哈尔,自(zì)康熙三十年(nián)(1691年)筑城肇基(zhàojī),历经三百余载岁月淬炼,焕发出愈发迷人的魅力。
这里曾是少数民族渔猎的家园、清代黑龙江将军驻防重镇、中东铁路重要商埠、打响抗战枪声的义勇之城,更是(gèngshì)新(xīn)中国工业建设的脊梁。
齐齐哈尔,达斡尔语意为(wèi)“天然牧场”,承载着(zhe)7000多年草原渔猎文化,浸润着厚重历史、多元人文和工业文明(wénmíng),也勾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,积淀为深沉的文化自信。
航拍齐齐哈尔市城市景观(jǐngguān)。(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供图)
市中心,百年(bǎinián)黑龙江督军署折射着这座英雄之城的威仪。
此地扼四达(èsìdá)之要冲,为诸城之都会。尤其到了清代,以卜奎驿站为基础(jīchǔ)所筑的齐齐哈尔,成为一座(yīzuò)军事驻防城,站在抵御沙俄外侮的前线。
1699年(nián),黑龙江将军移驻齐齐哈尔城,开启了这座城市作为(zuòwéi)黑龙江省首府长达255年的历史记忆。
航拍位于齐齐哈尔(qíqíhāěr)市中心的黑龙江督军署旧址。(中共齐齐哈尔市委(shìwěi)宣传部供图)
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江桥镇,一尊抗日名将马占山(mǎzhànshān)跃马疆场(jiāngchǎng)的雕像镌刻着抗日战场上的铁骨铮铮。
航拍位于齐齐哈尔泰来县(tàiláixiàn)的江桥抗战纪念园。新华社记者 张启明 摄(shè)
1931年(nián)九一八事变爆发后,时任黑河警备司令兼黑龙江省步兵第三旅旅长的马占山(mǎzhànshān)临危受命,赴齐齐哈尔代理黑龙江省政府主席一职,指挥打响了中国军队有组织、具规模反抗(fǎnkàng)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重要战役,史称“江桥(jiāngqiáo)抗战”。
“面对山河破碎,东北(dōngběi)民众不畏强敌,奋起抵抗,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,唤起中华民族空前的抗日热情。”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江桥蒙古族镇党委委员(dǎngwěiwěiyuán)、组织委员姜崇凤(jiāngchóngfèng)说。
当年(dāngnián)《滨江时报》这样写道:“嫩江河畔的赤血,都是我们中国血性男儿的瑰宝;江桥上面(shàngmiàn)枕尸遍野,他们都唱着为国而死的挽歌……”
战火也(yě)点燃了东北各地(gèdì)义勇军奋起抗战的(de)(de)斗志。彼时,“把我们的血肉,筑成我们新的长城”的歌声,深深触动了电影《风云儿女》出品人朱庆澜。曾任黑龙江省督军兼省长、东北义勇军总司令的朱庆澜将军,在聂耳创作的电影主题歌《进行曲》前,提笔加上“义勇军”三个字,从此,《义勇军进行曲》响彻中外(zhōngwài)。
“你看这手印这么小,他参加抗战(kàngzhàn)时肯定年纪不大(dà)”“这个手掌真大,一看就是东北汉子”……嫩江(nènjiāng)畔的和平广场,抗战将士手印墙上镶嵌着600名(míng)参加过抗战的将士们的手印及签名,人们每每走过,都会在手印墙前驻足(zhùzú)感叹,与这些抗战将士“击掌”,触摸血性的温度。
今天,黑龙江(hēilóngjiāng)督军署旧址里的沉浸式研学课堂,江桥抗战纪念馆的情景党课,社区“将军故事会”的声声讲述……红色血脉赓续传承的火种在(zài)鹤城大地处处可见,“英雄鹤城·红色之旅”等(děng)精品线路每年吸引超百万游客循着先辈足迹,触摸(chùmō)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。
当嫩江的晨雾漫过昂昂溪古驿,这座用(yòng)钢铁(gāngtiě)与烽火锻造的城市已在机床的轰鸣中醒来。
这里是铁与火的熔炉,肩负着发展壮大民族装备工业(gōngyè)的使命。
航拍中国一重厂区外景。(中国一重供图(gōngtú))
“一五”“二五(èrwǔ)”期间,齐齐哈尔(qíqíhāěr)成为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重工业基地之一,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中的第一重型机器厂、北满特殊钢厂、富拉尔基热电厂(rèdiànchǎng)相继在此兴建。“二五”结束时,齐齐哈尔共有工业企业上千家,也因此被称为“钢铁机械城(chéng)”。
20世纪90年代末,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(guòdù)过程中(zhōng),这座“钢铁机械(jīxiè)城”借助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政策,努力培育壮大专业化强的产业集群,实现老工业基地向新兴产业基地的蜕变。
这里是光与热的源头,工匠(gōngjiàng)精神与创新文化在这里水乳交融。
中国一重集团生产车间内,工人在进行(jìnxíng)生产作业(2023年4月18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(xièjiànfēi) 摄
中国一重集团(jítuán)(jítuán)铸锻钢事业部水压机锻造厂车间内,一件重量超600吨的钢坯(gāngpī)被烧得通红,正在1.5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上进行锻造。操作这庞然大物的,是(shì)大国工匠、中国一重集团铸锻钢事业部水压机锻造厂副厂长刘伯鸣。
“科技是第一(dìyī)生产力、人才是第一资源(zīyuán)、创新是第一动力。我们要破解更多‘卡脖子(qiǎbózi)’关键技术难题,也(yě)要培养更多扎根基层的‘能手’‘工匠’。”刘伯鸣说,自己的责任是带领团队攻坚克难,让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。
刘伯鸣在工作室查看创新(chuàngxīn)产品模型(2022年9月17日摄(rìshè))。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
2018年,习近平总书记(zǒngshūjì)来到中国一重,详细了解企业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世界级(shìjièjí)1.5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运行情况,指出制造业特别是(shì)(shì)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,是一个现代化大国必不可少的。
在新时代,立足国家战略需要,中国一重深入(shēnrù)推进关键(guānjiàn)核心技术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(kējìgōngguān),越来越多“第一”亮相:世界最大500MW冲击式水轮机转轮轮毂及配套水斗锻件、全球首台8.88M液压打桩锤替打系统、世界首套“国和一号”示范(shìfàn)工程(gōngchéng)核反应堆压力容器、全球首台海南昌江“玲龙一号”反应堆核心模块……
70余年风雨兼程、砥砺奋进,被誉为(bèiyùwéi)“中国制造业的第一重地(dì)”的中国一重锐意进取、勇毅前行,以“共和国长子”担当,描绘实业强国(qiángguó)、产业报国的壮阔画卷。
“喊破嗓子,不如做出样子”,这是(shì)与共和国同龄、被称为“工业战线一面旗帜”的(de)光荣班组——“马恒昌小组”的精神内核,成为中国工业战线的宝贵精神财富(jīngshéncáifù)。
如今,这条标语在中国通用(tōngyòng)技术齐齐哈尔二机床有限责任公司车间内依然醒目,“马恒昌小组”的劳动旗帜插上数字孪生的新战场,激励新时期产业工人苦练技能(jìnéng)、争做“大国工匠(gōngjiàng)”。
从渤海国冶铁作坊的(de)星火,到中东铁路(tiělù)的汽笛划破苍茫;从共和国(gònghéguó)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的诞生,到如今“大国重器”挺起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脊梁……齐齐哈尔的基因里,奔涌(bēnyǒng)着黑土地孕育的坚韧,闪耀着工业文明淬炼的锋芒。
“鹤鸣于九皋,声闻于天。”《诗经》里(lǐ)的这句诗,贴切描述了人们(rénmen)来扎龙湿地看到的实景。
蜿蜒曲折的(de)乌裕尔河在扎龙蔓延成亚洲最大的芦苇沼泽湿地,珍禽(zhēnqín)丹顶鹤就“隐居”于(yú)此。在2100平方公里的扎龙湿地,每年栖息(qīxī)繁殖的野生丹顶鹤有300只左右。两米多高的芦苇为丹顶鹤提供了天然掩体,沼泽不仅提供了丰富的食物(shíwù),也阻挡了掠食者的入侵,扎龙湿地成为丹顶鹤繁衍生息的家园。
航拍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。(中共(zhōnggòng)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供图)
正因此,齐齐哈尔有(yǒu)“世界大湿地,中国鹤家乡”的美誉。
从齐齐哈尔市区开车前往扎龙自然保护区,会经过(jīngguò)一段(yīduàn)“音乐公路”,汽车驶过路面,纪念我国环保战线第一位因公殉职(yīngōngxùnzhí)烈士——徐秀娟的动人旋律便会响起:“走过那条小河(xiǎohé),你可曾听说,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……”
扎龙(zhālóng)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野生丹顶鹤繁殖地。每年3月中旬(zhōngxún)到6月中旬是丹顶鹤的繁育期。
这是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(zìránbǎohùqū)拍摄(pāishè)的丹顶鹤(2024年5月21日)。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
“鹤爸鹤妈轮流孵化,33天后‘鹤宝宝’就破壳出生了。”天刚蒙蒙亮,黑龙江省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(guǎnlǐjú)散养鹤监测组组长徐惠就来到辖区监测散养丹顶鹤繁殖情况。徐惠说(shuō),在(zài)湿地散养的(de)丹顶鹤,是经过人工繁育的“过渡种群(zhǒngqún)”,它们的后代长大后会被野化放归。
“过去有的年份芦苇荡里的水都快见底了,芦苇退化、人鸟争食,这些都威胁丹顶鹤(dāndǐnghè)等珍禽赖以生存的家园。”在扎龙湿地工作近20年的徐惠看来,近些年(jìnxiēnián),扎龙湿地生态(shēngtài)明显改善,人鹤关系更加和谐(héxié)了。
自1979年建立保护区(bǎohùqū)以来,扎龙书写了一部生态救赎史(shǐ):通过生态补水、核心区居民搬迁、野化放归,湿地退化得以逆转,芦苇数量(shùliàng)恢复。在多方(duōfāng)努力下,丹顶鹤等珍稀鸟类的数量不断增加,生物多样性愈发丰富。
2024年,扎龙生态旅游区晋升国家5A级景区,成为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的(de)全球典范之一。丹顶鹤的啼鸣,不再(bùzài)是濒危的哀歌,而是生态文明的礼赞。扎龙湿地丹顶鹤的翩跹身影,与这座工业之城的钢铁洪流形成(xíngchéng)诗意(shīyì)对照。
游客(yóukè)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(zìránbǎohùqū)观赏丹顶鹤(2023年6月28日)。新华社记者 石枫 摄
“生态兴则文明(wénmíng)兴,生态衰则文明衰。”习近平总书记这句意味深长的话,让(ràng)“鹤城”齐齐哈尔找到了人与自然相处的“和谐密码”。
漫步齐齐哈尔,听退休工人讲述(jiǎngshù)老工业基地的(de)激情岁月,看鹤泽民丰(mínfēng)诗意扎龙的世纪光影,便会明白:这座城的文明密码,就藏在钢铁轰鸣与鹤翼共舞里。
几千年文明沉淀的底蕴,让这片黑土地上的重工之(zhī)城,以松嫩平原为基,向(xiàng)新世纪迈进,在新时代东北全面(quánmiàn)振兴蓝图上,书写着“鹤城新赋”。
新华社哈尔滨7月6日电 题:嫩水古城韵悠长(yōuzhǎng)——解码“鹤城”齐齐哈尔(qíqíhāěr)的文化自信样本
新华社(xīnhuáshè)记者顾钱江、张玥
嫩江如碧色绸带,蜿蜒穿过肥沃的松嫩平原,注入松花江。江畔明珠齐齐哈尔,自(zì)康熙三十年(nián)(1691年)筑城肇基(zhàojī),历经三百余载岁月淬炼,焕发出愈发迷人的魅力。
这里曾是少数民族渔猎的家园、清代黑龙江将军驻防重镇、中东铁路重要商埠、打响抗战枪声的义勇之城,更是(gèngshì)新(xīn)中国工业建设的脊梁。
齐齐哈尔,达斡尔语意为(wèi)“天然牧场”,承载着(zhe)7000多年草原渔猎文化,浸润着厚重历史、多元人文和工业文明(wénmíng),也勾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,积淀为深沉的文化自信。
航拍齐齐哈尔市城市景观(jǐngguān)。(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供图)
市中心,百年(bǎinián)黑龙江督军署折射着这座英雄之城的威仪。
此地扼四达(èsìdá)之要冲,为诸城之都会。尤其到了清代,以卜奎驿站为基础(jīchǔ)所筑的齐齐哈尔,成为一座(yīzuò)军事驻防城,站在抵御沙俄外侮的前线。
1699年(nián),黑龙江将军移驻齐齐哈尔城,开启了这座城市作为(zuòwéi)黑龙江省首府长达255年的历史记忆。
航拍位于齐齐哈尔(qíqíhāěr)市中心的黑龙江督军署旧址。(中共齐齐哈尔市委(shìwěi)宣传部供图)
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江桥镇,一尊抗日名将马占山(mǎzhànshān)跃马疆场(jiāngchǎng)的雕像镌刻着抗日战场上的铁骨铮铮。
航拍位于齐齐哈尔泰来县(tàiláixiàn)的江桥抗战纪念园。新华社记者 张启明 摄(shè)
1931年(nián)九一八事变爆发后,时任黑河警备司令兼黑龙江省步兵第三旅旅长的马占山(mǎzhànshān)临危受命,赴齐齐哈尔代理黑龙江省政府主席一职,指挥打响了中国军队有组织、具规模反抗(fǎnkàng)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重要战役,史称“江桥(jiāngqiáo)抗战”。
“面对山河破碎,东北(dōngběi)民众不畏强敌,奋起抵抗,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,唤起中华民族空前的抗日热情。”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江桥蒙古族镇党委委员(dǎngwěiwěiyuán)、组织委员姜崇凤(jiāngchóngfèng)说。
当年(dāngnián)《滨江时报》这样写道:“嫩江河畔的赤血,都是我们中国血性男儿的瑰宝;江桥上面(shàngmiàn)枕尸遍野,他们都唱着为国而死的挽歌……”
战火也(yě)点燃了东北各地(gèdì)义勇军奋起抗战的(de)(de)斗志。彼时,“把我们的血肉,筑成我们新的长城”的歌声,深深触动了电影《风云儿女》出品人朱庆澜。曾任黑龙江省督军兼省长、东北义勇军总司令的朱庆澜将军,在聂耳创作的电影主题歌《进行曲》前,提笔加上“义勇军”三个字,从此,《义勇军进行曲》响彻中外(zhōngwài)。
“你看这手印这么小,他参加抗战(kàngzhàn)时肯定年纪不大(dà)”“这个手掌真大,一看就是东北汉子”……嫩江(nènjiāng)畔的和平广场,抗战将士手印墙上镶嵌着600名(míng)参加过抗战的将士们的手印及签名,人们每每走过,都会在手印墙前驻足(zhùzú)感叹,与这些抗战将士“击掌”,触摸血性的温度。
今天,黑龙江(hēilóngjiāng)督军署旧址里的沉浸式研学课堂,江桥抗战纪念馆的情景党课,社区“将军故事会”的声声讲述……红色血脉赓续传承的火种在(zài)鹤城大地处处可见,“英雄鹤城·红色之旅”等(děng)精品线路每年吸引超百万游客循着先辈足迹,触摸(chùmō)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。
当嫩江的晨雾漫过昂昂溪古驿,这座用(yòng)钢铁(gāngtiě)与烽火锻造的城市已在机床的轰鸣中醒来。
这里是铁与火的熔炉,肩负着发展壮大民族装备工业(gōngyè)的使命。
航拍中国一重厂区外景。(中国一重供图(gōngtú))
“一五”“二五(èrwǔ)”期间,齐齐哈尔(qíqíhāěr)成为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重工业基地之一,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中的第一重型机器厂、北满特殊钢厂、富拉尔基热电厂(rèdiànchǎng)相继在此兴建。“二五”结束时,齐齐哈尔共有工业企业上千家,也因此被称为“钢铁机械城(chéng)”。
20世纪90年代末,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(guòdù)过程中(zhōng),这座“钢铁机械(jīxiè)城”借助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政策,努力培育壮大专业化强的产业集群,实现老工业基地向新兴产业基地的蜕变。
这里是光与热的源头,工匠(gōngjiàng)精神与创新文化在这里水乳交融。
中国一重集团生产车间内,工人在进行(jìnxíng)生产作业(2023年4月18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(xièjiànfēi) 摄
中国一重集团(jítuán)(jítuán)铸锻钢事业部水压机锻造厂车间内,一件重量超600吨的钢坯(gāngpī)被烧得通红,正在1.5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上进行锻造。操作这庞然大物的,是(shì)大国工匠、中国一重集团铸锻钢事业部水压机锻造厂副厂长刘伯鸣。
“科技是第一(dìyī)生产力、人才是第一资源(zīyuán)、创新是第一动力。我们要破解更多‘卡脖子(qiǎbózi)’关键技术难题,也(yě)要培养更多扎根基层的‘能手’‘工匠’。”刘伯鸣说,自己的责任是带领团队攻坚克难,让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。
刘伯鸣在工作室查看创新(chuàngxīn)产品模型(2022年9月17日摄(rìshè))。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
2018年,习近平总书记(zǒngshūjì)来到中国一重,详细了解企业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世界级(shìjièjí)1.5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运行情况,指出制造业特别是(shì)(shì)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,是一个现代化大国必不可少的。
在新时代,立足国家战略需要,中国一重深入(shēnrù)推进关键(guānjiàn)核心技术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(kējìgōngguān),越来越多“第一”亮相:世界最大500MW冲击式水轮机转轮轮毂及配套水斗锻件、全球首台8.88M液压打桩锤替打系统、世界首套“国和一号”示范(shìfàn)工程(gōngchéng)核反应堆压力容器、全球首台海南昌江“玲龙一号”反应堆核心模块……
70余年风雨兼程、砥砺奋进,被誉为(bèiyùwéi)“中国制造业的第一重地(dì)”的中国一重锐意进取、勇毅前行,以“共和国长子”担当,描绘实业强国(qiángguó)、产业报国的壮阔画卷。
“喊破嗓子,不如做出样子”,这是(shì)与共和国同龄、被称为“工业战线一面旗帜”的(de)光荣班组——“马恒昌小组”的精神内核,成为中国工业战线的宝贵精神财富(jīngshéncáifù)。
如今,这条标语在中国通用(tōngyòng)技术齐齐哈尔二机床有限责任公司车间内依然醒目,“马恒昌小组”的劳动旗帜插上数字孪生的新战场,激励新时期产业工人苦练技能(jìnéng)、争做“大国工匠(gōngjiàng)”。
从渤海国冶铁作坊的(de)星火,到中东铁路(tiělù)的汽笛划破苍茫;从共和国(gònghéguó)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的诞生,到如今“大国重器”挺起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脊梁……齐齐哈尔的基因里,奔涌(bēnyǒng)着黑土地孕育的坚韧,闪耀着工业文明淬炼的锋芒。
“鹤鸣于九皋,声闻于天。”《诗经》里(lǐ)的这句诗,贴切描述了人们(rénmen)来扎龙湿地看到的实景。
蜿蜒曲折的(de)乌裕尔河在扎龙蔓延成亚洲最大的芦苇沼泽湿地,珍禽(zhēnqín)丹顶鹤就“隐居”于(yú)此。在2100平方公里的扎龙湿地,每年栖息(qīxī)繁殖的野生丹顶鹤有300只左右。两米多高的芦苇为丹顶鹤提供了天然掩体,沼泽不仅提供了丰富的食物(shíwù),也阻挡了掠食者的入侵,扎龙湿地成为丹顶鹤繁衍生息的家园。
航拍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。(中共(zhōnggòng)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供图)
正因此,齐齐哈尔有(yǒu)“世界大湿地,中国鹤家乡”的美誉。
从齐齐哈尔市区开车前往扎龙自然保护区,会经过(jīngguò)一段(yīduàn)“音乐公路”,汽车驶过路面,纪念我国环保战线第一位因公殉职(yīngōngxùnzhí)烈士——徐秀娟的动人旋律便会响起:“走过那条小河(xiǎohé),你可曾听说,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……”
扎龙(zhālóng)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野生丹顶鹤繁殖地。每年3月中旬(zhōngxún)到6月中旬是丹顶鹤的繁育期。
这是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(zìránbǎohùqū)拍摄(pāishè)的丹顶鹤(2024年5月21日)。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
“鹤爸鹤妈轮流孵化,33天后‘鹤宝宝’就破壳出生了。”天刚蒙蒙亮,黑龙江省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(guǎnlǐjú)散养鹤监测组组长徐惠就来到辖区监测散养丹顶鹤繁殖情况。徐惠说(shuō),在(zài)湿地散养的(de)丹顶鹤,是经过人工繁育的“过渡种群(zhǒngqún)”,它们的后代长大后会被野化放归。
“过去有的年份芦苇荡里的水都快见底了,芦苇退化、人鸟争食,这些都威胁丹顶鹤(dāndǐnghè)等珍禽赖以生存的家园。”在扎龙湿地工作近20年的徐惠看来,近些年(jìnxiēnián),扎龙湿地生态(shēngtài)明显改善,人鹤关系更加和谐(héxié)了。
自1979年建立保护区(bǎohùqū)以来,扎龙书写了一部生态救赎史(shǐ):通过生态补水、核心区居民搬迁、野化放归,湿地退化得以逆转,芦苇数量(shùliàng)恢复。在多方(duōfāng)努力下,丹顶鹤等珍稀鸟类的数量不断增加,生物多样性愈发丰富。
2024年,扎龙生态旅游区晋升国家5A级景区,成为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的(de)全球典范之一。丹顶鹤的啼鸣,不再(bùzài)是濒危的哀歌,而是生态文明的礼赞。扎龙湿地丹顶鹤的翩跹身影,与这座工业之城的钢铁洪流形成(xíngchéng)诗意(shīyì)对照。
游客(yóukè)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(zìránbǎohùqū)观赏丹顶鹤(2023年6月28日)。新华社记者 石枫 摄
“生态兴则文明(wénmíng)兴,生态衰则文明衰。”习近平总书记这句意味深长的话,让(ràng)“鹤城”齐齐哈尔找到了人与自然相处的“和谐密码”。
漫步齐齐哈尔,听退休工人讲述(jiǎngshù)老工业基地的(de)激情岁月,看鹤泽民丰(mínfēng)诗意扎龙的世纪光影,便会明白:这座城的文明密码,就藏在钢铁轰鸣与鹤翼共舞里。
几千年文明沉淀的底蕴,让这片黑土地上的重工之(zhī)城,以松嫩平原为基,向(xiàng)新世纪迈进,在新时代东北全面(quánmiàn)振兴蓝图上,书写着“鹤城新赋”。






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